▲饱经炮火洗礼的上甘岭
1952年10月8日,朝鲜停战谈判因美方代表再次缺席而陷入无限期休会。这一拖延已经持续了一年多,局势依然僵持。同一天,驻朝美军总司令兼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一项代号为“摊牌”的大规模进攻计划。他的考量十分明确:六天后联合国大会将召开并讨论朝鲜问题,他迫切需要一场能在外交舞台上炫耀的胜利,以此稳固盟友的信心。而执行这一计划的重任,则落到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肩上。
▲美军炮兵的“弹药洪流”
展开剩余75%范佛里特是美军内部出了名的“进攻派”。在他前任李奇微主政期间,他多次提出要向三八线以北发动大规模攻势,却总是被谨慎的李奇微否决。如今换成克拉克坐镇,他终于得以放手一搏。这一次,他将进攻目标瞄准了朝鲜中部的战略要地五圣山,并决定先攻占前沿的上甘岭阵地。为此,他调集了两个师的兵力以及三百余门重炮,妄图凭借火力优势摧毁志愿军的防御。作为“范佛里特弹药量”的缔造者,他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往往是规定的五倍甚至更多。自10月14日发起进攻开始,仅当天就倾泻了近四十万发炮弹。到10月20日,连山头都被削去了近两米,地表工事全部化为废墟,志愿军战士们只能退入早已修筑的坑道中继续死守,上甘岭战役也由此进入惨烈的消耗阶段。
▲钢铁与血肉的对抗
志愿军总部早在战役爆发前就意识到持久战的可能,要求所有一线阵地必须挖掘坑道防御,并在坑道中储存至少十五天的弹药、七天的粮食和水,以及十五天的副食品。这些储备量是普通守备阵地的十五倍,本以为足够应对激烈的对抗。然而,范佛里特显然不是按照常规思路作战,他以极端的火力和顽强的攻势,将战斗硬生生拖长至四十三天。美军伤亡惨重,不得不让南朝鲜第二师接替,但依旧在飞机与重炮的掩护下持续攻击。直到11月25日,南朝鲜部队也因损失惨重而撤退,上甘岭战役才终于落下帷幕,志愿军坚守坑道的苦日子才算告一段落。
▲坑道中的煎熬与坚持
战役的艰难不仅在于时间的延长,还在于坑道中的人数急剧增加。志愿军第15军为了夺回失地,多次在夜间反击,并趁机将部队撤回坑道。如此往复,坑道内人数有的甚至达到了原定编制的三倍,导致物资消耗远超预期。与此同时,美军火力封锁也极其严密,火炮密度最高时每公里超过两百门,从坑道口向外一千米以内被炮火与机枪网死死封锁,补给运输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运输兵冒死前行,往往一个排出发几十人,能回来的不足一半。整个战役期间,运输兵伤亡超过1700人,而送到坑道内的物资却依旧极为有限。
▲胜利的代价与不屈的意志
在极端困境下,志愿军在坑道里不得不实施严格的配给制,每一滴水、每一块饼干都被珍惜到极致。坑道岩壁渗出的水也被收集起来饮用。即便如此,志愿军战士们依旧保持昂扬斗志,他们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与敌人对抗。哪怕身处饥渴、伤病和连续轰炸的重压之下,依然顽强不屈。最终,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力守住了阵地,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也用鲜血和牺牲铸就了一段令世人震撼的战争史诗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